电话

020-89669333

承载科研之光“雪IM电竞 app龙”号来青将在青岛举行返航开放日活动

2024-04-22 IM电竞 IM电竞在线 IM电竞官网

  从冰封极地到大洋深处,新领域的探索不断点亮科技文明之光。南极,这片距离中国最遥远的陆地,中国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1984年首支南极科考队出发至今,中国已开展40次南极科学考察。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我国第三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及其考察团队完成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后,将在青岛举行返航开放日活动。

  作为现代海洋城市,青岛既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同时又长期聚焦极地科考,先后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员奔赴南极,为南极科考贡献力量。在“雪龙”号来青之际,晚报记者带你走近南极科考的故事。

承载科研之光“雪IM电竞app龙”号来青将在青岛举行返航开放日活动

  我国第三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及其考察团队完成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后,将在青岛举行返航开放日活动。4月11日至13日,“雪龙”号将停靠奥帆中心海上剧场前广场,面向公众预约开放参观,为广大市民和极地爱好者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的辉煌历程。

  今年是我国开展极地考察40周年,“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目前已先后26次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1984年11月20日,满载着期盼与牵挂,数百名勇士搭乘“向阳红10”号、“J121”号船光荣出征,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实施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次年2月,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落成。时至今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已走过40年。

  4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开展40次南极科学考察,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5个南极考察站。为了深入研究南极,中国还建立了包括“雪龙号”和“雪龙2号”在内的极地考察船队,购置了可以提供南极内陆飞行服务的“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发射了遨游于太空的极地遥感卫星。“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平台让中国具备了多维度、多区域探索南极科学奥秘的手段和技术,使中国迈入南极科学探索的大国、强国行列。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实力和科研能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我国做出建立南极科考站的决定后,来自全国的参与单位和建站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克服了巨大困难,甚至做出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祖国建成首个南极考察站的承诺。这其中就有来自青岛的一群海军战士,没有南半球的详细海图,面对变幻莫测的海域,他们驾驶着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舰毅然启航。作为奔赴南极建设首个科考站任务的参与者,老船长、87岁的于德庆回忆起往事,仍历历在目。

  据于德庆介绍,1984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国家海洋局联名向国务院报告,建议尽快进行首次南极考察,并提交了考察和建站实施方案。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调研后,决定参考已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国家的做法,派出由科考人员和海军组成的队伍出征南极。1984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上述报告和方案后,海军在全海军范围内挑选能担此重任的军舰,最后选中了舰龄较新、性能较好、舰员素质较高的北海舰队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舰。

  1984年11月8日,J121号远洋打捞救生舰承载着来自全海军的308名官兵和一架舰载机,从青岛出发,与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在上海会合,做前往南极科考建站的最后准备。11月20日,两船组成编队,从上海外高桥码头出发驶离祖国。彼时,船上不仅装着建站物资、生活物资,甚至还装了尸袋。“这项任务是史无前例的,有太IM电竞官方入口多未知因素,所以出发时,我们心里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于德庆说,即便如此,也要义无返顾地出发。

  1984年12月27日,编队终于顺利抵达南极乔治王岛民防湾,新的考验又来了——没有码头,编队如何停靠卸载物资?战士们决定凭自己的一双手修出一个码头。他们穿上多层毛衣,再套上潜水衣,跳进刺骨的海水中,摸索出一片泥地,然后靠手抬肩扛把钢管运到此处,硬生生把钢管楔入,再垒上装满沙子的麻袋包,组成一个简易的临时码头。“虽然是年轻的战士,但是那股能拼、能吃苦的劲头我到现在也忘不了。”于德庆说,参与码头建设的战士嘴唇冻得发紫都是常态,有的浑身抖个不停却仍然在水中坚持,他们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建成了码头。

  海军官兵与科考队员并肩奋战63天,两栋共计360平方米的科考用房、4栋辅助用房、4个通信铁塔、1座气象观测站和储油罐等工程相继完工。1985年2月21日,长城站落成典礼举行,从此,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洲的上空。而海军官兵和科考队员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的“南极精神”。

  40年里,青岛先后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员奔赴南极,为南极科考贡献力量。在此次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中,就有十多名来自青岛的海洋专家。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王新良博士参加过九次南极考察任务,这也是他第三次跟随“雪龙”号出发。

  “此次南极考察于2024年1月上旬出发,3月下旬返回,历时近三个月。”王新良告诉记者,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南极磷虾,研究集中在南极主要的几个海域,对南极磷虾资源、磷虾种群状况、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变化下南大洋的生物种群变化开展调查,为可持续利用磷虾提供更多数据支撑。“每一次南极考察,都能感受到国家对极地保护的高度重视,感受到我国极地调查技术越来越先进,这也让我们在探索极地、了解极地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此次 “雪龙”号的第40次南极IM电竞官方入口科考,实现了我国首次在南极布放生态潜标、对南极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的突破,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不仅仅是科研的力量,还有产业的不断推动。“作为一家从事南极磷虾资源高值化利用的企业,除了与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南极磷虾高值化利用层面的合作研发,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以南极磷虾为基础的海洋生物制药领域。”逢时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青岛一家创新型海洋科技企业,逢时科技正探索南极磷虾油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创新应用,针对高血脂症、肝损伤、脑卒中等适应症创制以海洋磷脂为原料的海洋药物,目前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小试,即将进行中试放大。

  作为南极科考背后的中坚力量,青岛立足雄厚的海洋基础研究实力,实现从科研到产业飞速“升级”,这也印证着青岛在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过程中,对海洋研究的不断突破和转换。从茫茫深海到皑皑白雪,“雪龙”号背后的科考故事还将继续,青岛也将承载更多的科学家精神,在极地考察中继续贡献青岛力量。